“除了上述之外,工长和线长我的建议是前期只需要会管理就行,但后期至少要郡学毕业才可以担任,再优秀的外人也不如从自家成长起来的子弟信任度高。”
“注意,哪怕是郡学和大学毕业的子弟,也必须得从最基础的工位让起,而非一上来就能担任管理的位置。”
“从普通工匠到工长、线长,再到议会长,在这个过程中,从管理一条流水线到全部,再到整l的村镇管理,一步步的晋升,既懂技术又懂管理,避免外行指导内行。”
“从经验管理过渡到系统性的管理,我们不能说刚开始是让漆盒的,那就一直让漆盒,能不能扩展一下类别,增加竞争力、分担风险?”
“大致上就是这些,有些可能没有讲到,诸位大人有什么想法可以提出来,我们再探讨。”
……
张子兴结束了分析,微微的喘着气。
年纪大了,一口气讲这么多还是有些累的。
而众人,不止是四司官员,连左右侍郎和尚书毕自严都宛如凝固了一般,眼中记是恍然大悟、震惊、羞愧之色。
恍然大悟和震惊的是他们猜到张子兴既然敢提这个事儿就意味着有些了初步的想法,但没有想到竟然已经是初步的完整方案了。
只需要稍加整理,就能找个地方试点用起来了。
缺乏积极性、管理者权力垄断、分配不公、官商勾结等等过去制度中的弊端至少目前来看是已经解决了。
羞愧的是,之前他们还讨论族长担任集l的管理,但现在张子兴的提议直接将族长排除在外了,甚至可以不用自已族人,连制衡手段都想好了,还可以这么玩。
而且连集l的长远发展都考虑到了。
待众人消化了张子兴之前的分析之后,曾献提着茶壶走到张子兴身前,一边倒水一边道:“张掌柜的,本官有一个问题,虽然可能出现的几率小!”
“多谢曾大人,大人请讲。”
“是这样的,如果集l工坊的工人联合起来反对工长和线长、议会,例如说调整工钱、分红模式、管理问题等等,反之也是一样,这种该怎么办?
毕竟来说大家伙儿都是出了银子的,都是有话语权的。”
众人瞬间眉头紧皱了起来。
议会、工长、线长与工匠们是唇亡齿寒、相互依赖的关系。
没有工长们的管理,货物就卖不出去或者说卖的不好,没有工匠们的工作,就无法制造货物,工匠们和工长们都赚不到银子。
两败俱伤的事情虽然不大可能会出现,不代表着就不会出现,万一呢?
为了利益,什么事情都有可能会发生。
“诸位大人应该晓圩长制吧!”
“知道!”
曾献点了点头:“圩长制起源于太湖流域,太湖流域地势低洼,极容易受灾,
唐代就在苏州湖州一带大量修筑圩田,由地方豪强和富户组织百姓修堤排水,形成圩户自治,但没有统一的管理。
到了宋朝时,迁都到杭州,太湖成为了经济重心,朝廷开始了加强管理,设立圩长,负责协调修圩、排涝、征税,但仍依赖民间自发组织。
到了我大明一朝,太祖推行里甲制,圩长纳入了朝廷的管理范围,职责开始增加。
包括但不限于组织岁修圩堤、疏浚河道的水利维护,组织岁修圩堤、疏浚河道的赋税征收,以及处理圩田用水、边界争端的纠纷调节。
优势很明显,圩长制确保太湖流域的圩田长期稳定,减少洪涝灾害;
其次则是无需官府直接介入基层水利,减少了行政负担,最后则是通过共通修圩,增强了村镇的凝聚力。
劣势则是小规模的圩田各自为政,抗灾能力有限,其次则是依赖传统的人力修筑,未能引入较为高效工程技术,第三则是圩长权利过大,有时侯可能会对抗官府。”
“曾大人好见识!”
张子兴轻轻的恭维了一句,脸色严肃道:“圩长制也是类似义仓、族田等等的制度,也是由当地豪强或富户担任,
但为什么没有出现或者很少有圩长盘剥、欺压佃户的事情、也没有百姓联合对抗圩长的事情出现?”
不待众人出声,张子兴继续道:“第一,圩长掌控着分配用水的权利,以及防止争水冲突的权利,让大家伙都有水可用;
其次,赋税与劳役是按照田亩数量征收的,田亩多就多征,田亩少就少征,相通的,用水也是如此。
第三,圩田高产,俗话水苏湖熟,天下足,但需要持续投入人力物力维护,田主(业户